醫病平台自今年六月一日始每星期刊登兩篇文章,分別來自於醫界同仁,及病人家屬與社會大眾,與大家分享其個人的行醫、就醫經驗。轉眼間半年已到,我們已有53篇好文章。在此首先要感謝各位在百忙中來稿分享,使我們醫病雙方有機會了解彼此的經驗與想法,同時也要感謝讀者的點閱與轉介,希望透過我們的共同努力,可以重建醫病之間的尊重與信任,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。

回顧這半年來的文稿,發現以下幾點心得,在此以討論到的頻率依次分述如下:

一、醫病雙方的同理心:非常難得的是,來自醫界的文章大半都主動提到「醫生要多了解病人的想法」,呼籲醫生要多用同理心幫忙病人,而有些病人與家屬也表示他們應該要有同理心,體諒醫療團隊的辛苦。我非常推薦廖醫師的《同理心,由誰開始呢?》,相當發人深省,有關同理心需要醫病雙方共同努力的持平論述。

二、醫病溝通的重要:醫療團體及社會大眾雙方都談到溝通的重要,並列舉因為溝通不良導致病人與家屬遺憾的實例。

三、彼此尊重:許多文章都強調我們應該要尊重病人及家屬,但也有病人或家屬強調醫生應該受到尊重。最令我感動的是《赤道那邊來的天使》,由我們團隊成員的曾教授以病人家屬的立場,談到今天台灣的醫療環境裡,外籍看護在照顧病人的角色裡越來越重要,但很遺憾地,台灣社會對她們的尊重,卻非常不理想。曾教授以其藝術家對人道的敏感度,語重深長地呼籲台灣社會應該對外籍看護給予應得的尊重,我們衷心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喚醒社會正視這問題。

四、反省:這議題大部分來自醫界所發出的聲音,但我期盼有一天,台灣社會也會主動提出「醫生要有醫德,但病人也要有病德」的呼籲。

五、對本身失誤的討論:絕大部分是醫界自省過去所做的失誤與遺憾,而打從心內做出深刻的省思。《醫師,是一個需要經常自我反省的行業》,作者甚至提出自己所做的醫療行為引起病人嚴重後果時,而主動要求在其醫院定期的「發病率與死亡率會議」(Morbility & Mortality Conference, M & M) 討論自己所犯的錯誤,以及由這錯誤所得到的教訓,而寫出這篇刻骨銘心的反省。同時他也藉此希望社會大眾了解,台灣各大醫院都有定期的 M & M,醫師事實上是不會輕易原諒自己的過錯,而醫院也有這種自我檢討督促的機制。

六、憶舊:醫界與非醫界雙方都有回憶過往的文章,有些老醫師行善不為人知的故事尤其令人感動。有病人敘述自己過去生病住院的一些追憶,讓我們更能了解病人的感受。也有一位醫師因為自己受傷,而接受西醫治療之外,並嘗試同時兼用部分中醫的治療,她這種「中西合璧」的醫療經驗,也給我們這些平日只將西醫療法奉為圭臬的醫師一個省思的機會。

我們也很珍惜,在病人過世後,有位家屬以筆名發表《老、病、死的面面觀》與我們分享她的感觸。在這最難過的時候,因為看到醫療團隊的用心照顧,加上病人過世後,家屬目睹親人的遺體受到尊重,在哀傷中不帶怨尤,娓娓道出誠摯的感激,讓人深受感動。同時,我們也看到幾篇文章是醫師在本人或家屬生過病後,才有機會越過醫病的藩籬,體驗當病人或家屬的感受,而更能以同理心待人。

這半年來最讓團隊欣喜的是「對話」的出現。一位病人家屬吳小姐在經歷父兄相繼癌症過世以後,寫出《家屬的心痛,治療能否為病人減輕苦痛?》,而安寧照顧專家張醫師能夠也以《醫病一家人》為題, 說明病人生命末期時所需要的支持,以及醫者如何能夠避免不必要的「過度醫療」,以減輕病人的痛苦,尊重病人的選擇,讓病人得以善終。這位深得安寧照護之其中三昧的張醫師,與這位喪親的女兒、妹妹,兩篇恍如醫病對話的文章,正是我們希望這專欄能成為醫生與病人、家屬分享彼此想法的溝通平台。同時,我們也非常榮幸,能夠因此而「誘發」安寧療護大老陳榮基教授主動寄來《如果他是我的親人,我會做什麼樣的選擇?》,更是我們醫病平台深深感到振奮的一刻。

同時值得一提的是,在這半年來,我們很高興收到幾位剛進入臨床實習的五年級醫學生來稿。最初讓我們感到棘手的是,到底醫學生的稿子應該放在我們星期二「醫界」,還是星期五「非醫界」?再三詳讀這些醫學生以赤子之心所寫出的文章,才發覺醫學生是介於「非醫界」與「醫界」的過渡時期,可能是建構醫病溝通平台的關鍵。有同學述說剛踏入臨床殿堂,期待從病人身上學到更多臨床醫學,以及遭遇到病人拒絕的挫折,而有同學深入探討他們試圖以病人的立場,考量醫生應該如何幫忙病人。更讓我們體會到台灣應該鼓勵病人與家屬接受醫學生參與照護,將來才有好醫生可以照顧我們的下一代。 美國醫學教育的先驅者威廉奧斯勒教授曾說:「學醫就像學習航海,如果只看地圖而沒有出海,是永遠學不會的。」我們期盼有一天,台灣每一個病人都願意接受醫學生參與他們的照護,而促使醫學生在習醫的過程,一方面因為知識與技術的成長而更有自信,而同時又能夠因為學會與病人溝通,而能保留對別人痛苦的敏感度,這樣才能培養出台灣社會真正需要的良醫。

最後我們除了感謝所有文章的作者以及資助我們的善心人士之外,我們也希望將來我們每星期二所刊登的醫界團隊,能夠有醫師以外的醫療團隊人員,如站在第一線比醫生更接觸到病人的護理師,以及醫病平台的發刊詞《重建彼此的尊重與信任》所提到的其他醫護之外的各種醫療團隊的專業人員,與我們分享他們照顧病人的心得。同時我們也希望病人、家屬也能夠提出更多他們就醫的經驗,並說出他們的心聲,以幫忙醫療團隊的成員發現自己尚待改進的地方。我們更希望將來能夠擴大討論的層面,除醫療體驗外,並延伸到醫療政策、健保制度、醫院經營、藥品管制等影響醫療品質的問題,並由此廣徵醫界、社會大眾發表意見,而逐漸拓展醫病平台的深度與廣度,而持續改善醫病溝通、尊重與信任。

更多醫病平台精采文章請至:【醫病平台專區】